原创三国,姜维为什么十一次北伐,只因得罪这人,不敢放弃兵权

原创三国,姜维为什么十一次北伐,只因得罪这人,不敢放弃兵权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之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姜维领导的北伐曹魏的战争。自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肩负起北伐的重任。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尚未完成北伐的任务,死后姜维被刘禅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蜀汉的军队,并晋升为平襄侯。此后,姜维的职务不断提升,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还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并且获得了符节的授予。《三国志》记载,姜维自238年到262年间,先后发动了多次北伐。长期的征战导致蜀汉国力严重消耗,无法承受更多的战事。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出生于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最终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深受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影响。因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初时,他并未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只得投降蜀汉。在蜀汉,姜维因其聪颖与勇猛获得了诸葛亮的赏识,并在其去世后迅速崭露头角。

费祎去世后,姜维终于能够独揽军权,继续带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他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人多次交战,尽管如此,姜维的北伐成果并不显赫,战绩中有两次大胜,三次小胜,四次未能成功,而一次大败和一次小败也让他饱受非议。姜维当初投降诸葛亮时,本应只能担任一名平凡的两千石官员,但凭借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姜维最终得以在蜀汉官场上大展拳脚,并获得了封侯和拜将的荣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封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还在信中赞扬姜维为凉州的上士,具有胆略,并让他统领五六千虎步军。随后,姜维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展开全文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时将北伐大计托付给姜维。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虽然姜维担任了重要职务,但由于他并非蜀汉本地人,未能完全获得朝廷的信任。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委以重任,让姜维多次出征羌中作战。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被升为卫将军,并与费祎共同管理尚书事务。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义,姜维亲自带兵讨伐,并成功平定了叛乱。此外,雍州、凉州等地的羌胡族人也纷纷归降蜀汉,姜维指挥军队出陇右接应并与魏军的郭淮、夏侯霸作战,最终使这些胡族首领投降,姜维将他们安置于蜀地。

尽管蜀汉的益州物产丰饶,但经过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国力已然疲弱。继任的几位执政者并不赞同继续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被任命为假节,带兵出征西平,但未能获得胜利。姜维深知西方的地理风貌,他想通过与羌、胡等少数民族的结盟来控制陇西地区,从而确保蜀汉的战略利益。然而,由于费祎的制约,姜维的军队规模始终无法超过一万人。

随着费祎的被刺杀,姜维终于获得了更多的行动自由,但他与刘禅身边的大宦官黄皓产生了矛盾。西川地区地势险要,民众强悍,防守易守难攻。诸葛亮生前所设定的战略是“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不被曹魏侵犯,而姜维仅是继承了这一战略。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朝政日益腐化,黄皓作为刘禅宠臣,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董允生前,黄皓不敢造次,而董允去世后,黄皓的权力逐渐膨胀。姜维曾试图铲除黄皓,但始终未能如愿,反而遭到黄皓的报复,黄皓几次试图剥夺姜维的兵权,甚至暗中谋害他。姜维深知如果放弃兵权,将陷入极大的危险,而唯一的保全之法便是继续领兵作战,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