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02
二、银行存管的性质
“银行存管”一词已经盛行了一段时间,不管作为投资者还是行业内的一员,我们都有义务来了解其中的含义及大致走向。接下来本文会通过分析银行存管业务所涉及的监管文件、账户性质、业务模式等方面,使大家对银行存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有关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的文件
图1:《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
图2:《指引》第二、三、十二条
《暂行办法》和《指引》对网络资金存管业务的实行和双方权利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要求存管应由商业银行独立完成,且托管人需具备一定的准入标准,这为行业设立较高隐性进入门槛,有助于促进行业自清;但同时《指引》指出,银行只监督资金流转,不对网络借贷交易行为提供保证或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可见风控还需依靠平台自身。
(二)账户类型
“当我开通资金存管账户时,我是不是多了一张银行卡?”或许很多投资者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那么这个资金存管账户是什么性质?
2016年央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对银行账户Ⅰ类、Ⅱ类、Ⅲ类进行了说明。
图3:账户类型
笔者对广发银行、浙商银行、徽商银行进行过客服咨询,得知投资用户在银行合作的P2P平台上申请的资金E户,均为银行Ⅱ类账户,且需要绑定Ⅰ类账户进行投资与理财。经过分析与对比,可以发现银行Ⅱ类账户与资金存管E账户性质形似。于是我们可以理清思路:申请平台银行存管账户并不需要额外申办一张借记卡。
但曾有专家称此账户系统独立于人行系统之外。网贷资金存管账户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站在风险隔离的角度,投资者应关注的更多不是账户本身的性质,而是能否通过此体系实现子账户的合规管理,降低网贷行业整体风险。
(三)银行存管的三种模式
1、银行直连
银行直连顾名思义就是平台和银行通过互联网或专线连接方式直接开通结算通道,用户在平台上进行投标的时候,钱会通过银行进行在线交易,不需要另外进行充值和提现,无需第三方介入。在回款的时候,所有的资金也直接返还投资人的投资账户。银行直连具有使用方便、低成本的优点,但用户支付体验却不理想,这也是导致目前许多P2P平台不选择此模式的重要原因。
2、直接存管
目前在网贷行业最常见的资金存管模式就是与银行合作,直接在银行进行资金存管。可以说这种模式是银行直连的优化升级版。这种模式下,银行会为平台、投资人、借款人等开设独立的存管账户,安全保障金账户和担保公司账户。平台不能够直接触碰资金,所有资金流通都是经过银行账户,能够有效隔离平台和用户的资金。这种模式有力实现了客户资金与平台资金的分离,一旦发生需冻结平台账户资金的情况,由于客户资金存在了个人电子账户中,并不会同时被冻结。但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前期投入开发系统的成本大,对平台的要求较高,且资金划转和客户操作流程较为复杂。
3、联合存管
“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合存管模式,即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推出联合存管方案,存管银行开设平台存管账号,负责用户账户监管和资金存管功能,而第三方支付公司担任技术辅助,提供资金结算及所需的终端设备。平台在交易过程中无法触及资金,银行只负责监管资金流向,并不会为投资人开设个人账户。采取这种存管模式,银行无法做到时时结算,若第三方支付公司与网贷平台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可能存在用户资金被挪用等风险。
这三种模式都能够使平台和资金流相隔离,避免了以往设立资金池,卷钱跑路的可能。但同时也没有彻底杜绝投资风险,且可以断定第三种联合存管的模式是不符合监管法规的。银行虽然参与资金存管,但并不负责鉴定平台标的真实性,所以不要认为有银行存管就不存在投资风险,还应该着重看平台透明度、风控实力、标的是否真实等条件做出综合判断。
图4:银行存管流程图
看点
04
三、银行存管就一定安全吗?
(一)银行存管现状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5月24日,共有418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约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8.88%,其中有214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9.67%。
从目前来看,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仅有不到一成的平台上线存管系统。
在与平台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银行中,广东华兴银行与97家平台签订协议,位居榜首;其次是江西银行,签约63家;徽商银行和浙商银行排名第三和第四,分别签约36家和34家;新网银行排名第五,签约27家;其余银行分别签约1-20家。
图5:已与平台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银行分布情况(来源于网贷之家)
(二)银行存管的安全性问题
银行资金存管使得网贷平台无法触及资金,避免了部分资金池问题。但平台仍然可以通过假标、自融等方式洗出资金。然而平台如果真的出事,银行并不负有连带责任。
总体来说,银行资金存管只是保障P2P投资安全的一道防火墙,即便与银行正式对接存管系统,投资者也并不能就此放松警惕。
因为银行存管不能保证用户资金及其项目的绝对安全性,眼下银行尚无有效手段对P2P平台上的项目真实性进行有效核实,即无法防范平台发布虚假标,同时银行也不负有保证平台项目真实性的义务。
另外,即使P2P平台真正上线资金存管系统,实现了投资资金银行存管,也只能保证资金安全。要达到真正规范行业的发展,还需银行对P2P平台的项目及项目资金流向进行监管,避免平台通过发布虚假标间接实现自融等非法目的。
安全合规的过程总是漫长而艰辛的。从本质来看,第三方资金托管才是P2P行业的发展趋向,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异常复杂和困难。若进行资金托管,则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资金及项目进行监管与监督,并且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
目前来说,市场的利润还不足以吸引银行做出此般投入,那么实现“银行托管”依然任重道远。若只是实行银行存管而并非托管,使之不会造成银行有巨大的压力与技术对接问题,这样反而是更好的切入点,也更容易操作。
(三)如何辨别银行存管真伪
第一,了解清楚平台存管阶段。
银行资金存管对接一共分三个阶段,第一是签订网贷平台与银行资金存管协议,第二是网贷平台与银行进行技术对接,第三是资金存管上线。投资者有必要了解清楚目前平台的对接阶段,许多平台不排除会通过假宣传称自己在签约阶段,以博得投资用户的信任。并且只有完成存管系统对接并正式上线之后资金才是银行真正存管。
第二,辨别开户流程真伪。
从目前上线的直接存管系统来看,银行为投资人开立的账户类型有电子账户和虚拟账户两种。
电子账户式直接存管较好识别,注册之后会提示开通存管账户,在开通的时候会提示填写相关身份信息并有存管三方协议,开通成功后会出现个人独立的电子账户。
需要注意的是此模式下开通的电子账户开户人一定是投资人个人,而不是平台运营公司。目前为投资人开立电子账户的存管行有徽商银行、广东华兴银行、浙商银行、江西银行和民生银行等。
目前也有不少银行为投资人开立的子账户为虚拟账户,采用无痕体验。
这种模式从体验上较难识别,部分银行虽有开户环节,但由于开通的是虚拟账户,不显示具体账户信息,并且支付通道往往为第三方支付,如厦门银行,在开通的时候也需要填写身份信息和显示资金存管三方协议,跳转页面显示的是厦门银行域名,但前端并不显示存管账号。
甚至有些银行连开户这一环节都省略,由银行自动开户,毫无存管痕迹,如广发银行跟存管上线前的体验完全一样,这类基本从体验上无法识别,只能通过第三步进行核实。一般上述两个开通业务都会有银行提示短信,而非平台提示短信。
第三,直接电话咨询银行,核实平台存管情况。
是李逵还是李鬼,一问便知道。
(四)理性投资
在初步了解“银行存管”之后,可以发现银行存管只是作为P2P平台通往合规合法的入门票,而并不能对资金安全作出绝对的保证。所以我们对一个平台的安全性判断,更要从多维度分析,再进行选择。
俗话说,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边倒。P2P平台的宣传方式也如此,之前的核心宣传是“上市背景、国资背景,风控背景”,如今却换成“银行存管”。
就从宣传本身来说,投资者就应该先对这些宣传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与甄别。
股东结构,运营时长,风控团队等等都是一个平台综合实力的考量因素。低利率的平台不一定安全,但高利率的平台绝对要多慎重考虑,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安全。
本文为红岭创投金融学院第9期《互联网金融研究》期刊文章,作者:郑浩贤。谢绝未经授权的任何转载。
文末福利:
关注“红岭创投平台”公众号,可进入网盘
下载第9期《互联网金融研究》电子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