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后的形象蜕变
南宋以前,哪吒是以佛教夜叉守护神的形象存在,外貌那叫一个凶恶、忿怒,毕竟要降妖除魔嘛,得有威慑力。而且他三头八臂、九只眼睛,拿着降魔金刚杖、八瓣绣球、戟这些兵器,看着就不好惹。
但到了南宋,哪吒的形象开始 “改头换面”。元杂剧里,虽然还保留着三头八臂这些特征,可兵器里刀、剑、枪、弓箭等中国化元素越来越多。再到神魔小说《西游记》,哪吒彻底变成了咱们熟悉的清秀童子模样,杀龙王三太子、剔骨还父、荷叶再生这些故事,让他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
而真正给哪吒定了如今形象基调的,是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封神演义》。这里面说哪吒是灵珠子转世,从肉球里蹦出来,一出生就自带乾坤圈和混天绫。拜太乙真人为师后,又是杀三太子、打龙王,又是自杀后被太乙真人用莲花重塑身形,还得了火尖枪等一堆法宝,最后三头八臂助武王伐纣,这才成了我们现在心中的哪吒。
哪吒在中国的 “本土化” 之路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那时候中国主流是儒家和本土道教,佛教一些理念和中国传统伦理冲突,不太受重视,哪吒和父亲关系不和的设定,也不被国人认可,苏辙还写诗说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呢。
不过哪吒这形象转变,有点 “躺赢” 的意思。唐代时,他父亲毗沙门天王受到推崇,国内到处建寺庙,还有他率领神兵退敌护国的传说,哪吒也跟着被关注。中唐以后,名将李靖被神化,到了南宋,李靖和毗沙门天王合二为一,成了 “毗沙门托塔李天王”,哪吒自然就成了李靖的儿子,完成了从佛教夜叉神到中国本土正神的重要转变。
之后,道教开始 “收编” 哪吒父子。北宋时,道士口中出现 “哪吒哪吒” 的咒语,到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被封为元帅,编入道教神仙谱系。《西游记》里,李天王和哪吒成了玉皇大帝座下战将,不过这时候哪吒还有点 “外道内佛”。直到《封神演义》,哪吒成了道教灵珠子转生,彻彻底底成了中国本土道教神,武器也变得充满中国风,和父亲的故事也改成了闯祸后为不连累双亲尽孝自杀,之后父子和睦,彻底完成本土化。
清代时,人们已经把哪吒当成中国本土正神了,都快忘了他原本是 “外来户”。而且哪吒除暴安良、守护平安,闹海还有镇水灾的意味,地方传说里还能治病救人,再加上那可爱的红肚兜男婴形象,太符合农耕民族的喜好了,所以民间对他的崇拜一直延续到现在,四川江油和台湾地区的哪吒庙,香火可旺了。
从印度佛教护法神到中国本土道教小英雄,哪吒的身世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融合史。下次再看《哪吒 》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这个小英雄身上的故事更丰富了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